讓各位久等了,我們來繼續昨天未完成的話題

1960年因經濟蕭條砂壺滯銷,開始精簡職工,至1963年底,從業人數為578人

小桂子的疑問:真的是經濟蕭條為主因嗎?該不會是買家對機械練泥跟倒焰窯沒信心吧?

另一個可能為1960年開始採用機械輔助練泥,所以就不需要那麼多練泥工了

或許經濟蕭條,機械輔助,買家沒信心都是原因呢!

(查了資料,這一年美國宣布派兵加入越戰,中國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。
確實有可能影響到紫砂生產)

1963年宜興紫砂工藝廠建立半成品檢驗倉庫,配備專職檢驗人員,對產品質量進行驗收,提高產品質量。

小桂子藏 "四杯質檢章水平標準壺" 紫砂胎

這壺小桂子有兩把,一把忘了拍外觀,這把的蓋款是19

這把的蓋款是 0

這種章以往藏家眾說紛紜,有的人說是記數章,用來計算壺手的個人績效

有的說是文革期間不能落人名,所以以數字代替,小桂子之前也都這樣認為

看了這段記載才知道,原來這是品質檢驗章,由於是半成品檢查後打印,半成品應該是乾燥後的陶胚,所以印章通常不是很清晰

底款 荊溪惠孟臣製大溪款 木刻章

照道理而言,既然經過品質檢查,成品良率應該會很高

其實不然,這兩把有一把壺底的接胎痕是有問題的(圖片在下面),真不知道蓋這個章是在檢查什麼

 

1964年:宜興紫砂工藝廠研製成偏心轆轤車製作壺身,工效提高十倍。
蓋用鐵模壓製後再交工人製作,後因工作定額偏高,職工難以接受,僅使用數年。

嘿嘿~重點來了,收藏早期壺的老玩家,都懂得找壺底有車削痕的,可是為何要找?年代由何開始?知道的人不多,小桂子也是其中一位,一直到翻閱到這段紀錄才知道早期壺壺底那一圈特殊的修坯方式,由1964年開始

小桂子藏反溪款南孟臣上有,所以年代應該不早於1964年

小桂子藏"荊溪南孟臣製"反溪款,4杯水平標準壺

這把浸過保麗淨洗了,所以就沒有茶垢,平行線的修胎痕跡非常清楚

因為閃光燈反射的關係,泥胎看起來跟實品差異很大,印章是對的

荊溪南孟臣製 反溪款之所以稱為反溪款,是因為溪字的三點水跟正體字相反,出現在右側

荊溪南孟臣製 反溪款,生產年期由何時開始小桂子沒有資料可以證明,但是以這把來說,至少1964年以後還有生產,荊溪南水平標準壺,之所以會成為茶人追逐的目標,主要是因為做工特別細緻,泥胎手工感十足,很有可能是使用1960年代前手工練泥剩餘泥料製作,有別於1960年後機械練泥的質感,所以得名

 

小桂子藏 "荊溪惠孟臣製"底款 高湯婆壺 (約60年代末期)

四腳溪高湯婆也有那一圈,所以年代也不早於1964

四腳溪因為"荊溪惠孟臣製"印章溪字右側的"大"字,刻成而字的下半部得名

是早期壺藏家多數認同最早的"荊溪惠孟臣製"印章,以這高湯婆而言,應該是1960年代末期的製品,由這把壺可見1960年代末期仍有使用四腳溪章款,可能是應日本要求做的

真正古早的四腳溪章,跟這顆不太一樣

至於"四腳溪鋼盔蓋"以小桂子1980年代所見,有的有那一圈,有的沒有,有那圈的也不早於1964年

(鋼盔蓋太貴了,所以小桂子手上沒有,無法提供相片)

之前小桂子說過,要介紹這種特殊的修胎方式的由來,以下藉著一些壺的壺內,來說明工法的演進

這是小桂子藏"味清老人刻款梅樁壺"壺內的接胎痕跡,壺底刻款順治六年製,如果正確,這是清初的接胎方式

這是小桂子藏"一鳴款高梨朱泥壺"的壺內接胎痕跡(約清中)

這是小桂子藏"朱文熊製紫泥仿古壺"的壺內接胎痕跡(約清末民初1867-1934年)

可以看到一條細微的小裂(不影響泡茶)

這是小桂子藏"無款朱泥壺"的壺內接胎痕跡(約清末)

可以看到接胎痕跡裂的滿嚴重的,雖然不會漏水,但是裂縫及壺底清潔不易

這是小桂子藏"孟臣刻款朱泥壺"的壺內,這種工法涵蓋範圍很廣,早則清中,後至80年代後仿朱泥壺均有使用

這是"豬肝紅高湯婆"的壺內接胎方式,拍的不是很清楚,其實跟上面那把很類似,沒有1964年以後的車削痕,小桂子推測為1960年代初期生產

有修補回窯的痕跡

這是"1963年品質檢驗章紫砂4杯水平標準壺"的壺內,可以看到很粗糙的接胎痕跡

這是另一把質檢章壺內接胎痕跡,注意圖片上部裸露出的接胎部分,由此圖可以看出,原來這時期水平壺的壺底跟身筒是分開製作,乾燥後再接合,如果製作時不用心,接合部分就會露出原來的泥片

看到這裡不知各位有何心得?

以上各種方式接合的壺,有個最大的缺點,接胎工序繁雜,大量生產時很容易因接胎部分沒有壓實,而產生一些瑕疵,窯燒時容易由接合部位產生窯裂

所以在1964年就改革了生產程序,使用偏心轆轤車製作壺身,您看看記載可是增加了10倍的工效

除了完成率提高外,您可以看這方式修胎的壺,清洗後的壺內相對乾淨,比較不容易產生細縫夾帶茶垢

至於這修胎方式使用到什麼時候?

上面這把請飲依然是使用這方式修胎的,所以至少到1980年初仍有這方式生產的產品

1986年重製的"宜興惠孟臣製"印款四杯水平壺壺內已經沒有那種修坯方式了,所以那圈凹陷的方式跟早期不同(雖然也有凹,但是看起來比較像用手指去抹的痕跡)

1987年重製的"荊溪惠孟臣製"款四杯水平壺壺內就更離譜了(完全看不到早期壺的特徵)

以上兩把80年代中期水平壺,使用的泥料為後期紅土,俗稱粉胎,正確名稱是1984年後紅泥

網友們可以自行比對一下,您收藏的早期壺是哪一種

沒有時間介紹一廠銷日壺的年代跟特徵,留待下回介紹

剩下的時間來說說一把很特殊的壺

啥?這叫特殊的壺?不就是一把早期西施嗎?有啥特殊的?

嘿嘿這把壺保證少見,請看他的款(印章)

看到溪字的右下那個大字嗎?那是由四腳溪改的,還殘留有原來四腳溪的部分痕跡

由這個章可見,四腳溪的年代確實比大字溪早,這把壺剛好見證了四腳溪章轉換為大字溪章的歷史

這種壺內的修坯方式,大概是1958~1964年間,由此可以推論出大字溪的年代早於1964年

今天就先介紹到這裡,感謝各位的觀賞

 

鏘鏘~~工商服務時間.........

 

1966年:“文化大革命”開始,紫砂茶壺被當成要拋棄的“四舊”,僅以茶器、水平壺銷往日本和香港。百貨公司工藝專櫃每把價格僅為0.2元。紫砂行業僅生產茶具和花盆,部分紫砂從業人員轉產出口澳大利亞的釉陶啤酒杯及波紋板工業陶。

文革壺~文革壺?這種壺印象中不是都胎體粗鬆,造型魯鈍嗎?

小桂子沒有玩到這種,銷日壺倒是玩了幾把,明天讓我們來談談,文革期間的銷日壺

 

jihlong / Xuite日誌 / 回應(37) / 引用(0)
宜興紫砂壺辨識進階~早期壺篇(...|日誌首頁|宜興紫砂壺辨識進階~早期壺篇(...上一篇宜興紫砂壺辨識進階~早期壺篇(二)...下一篇宜興紫砂壺辨識進階~早期壺篇(完結篇)...
回應